欢迎访问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主营:拉力试验机,拉力测试机,材料试验机,拉力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等
您的位置:首页 > 安博体育登录入口 > 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安博体育登录入口

大面积单产提升显成效

时间: 2025-01-11 12:18:55 |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辽宁阜新市大豆实测单产突破每亩340.54公斤!”“内蒙古通辽市玉米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247.22公斤!”秋收时节,丰收的喜讯从各地传来,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重点地区的大豆、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推广体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农技指导、完善社会化服务等举措积极地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夯实了全年粮食丰收基础,也让秋粮丰收的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并特别提出,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但越往前走难度越大。为此,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统筹整合200多亿元,在100个大豆重点县、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针对性地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取得明显成效。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粮食平均亩产389.7公斤,提高2.9公斤,单产提高对增产贡献达58.7%。

  今年是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入启动实施的第二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专家分析,今年粮食丰收单产提升是重要的支撑,对增产的贡献达七成以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具体表现为以“增密度”为切入点,亩均株数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创高产”为着力点,关键技术加快推广;以“高性能”为突破点,农机装备升级明显;以整建制为着力点,带动均衡增产。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协同发力。在政策保障上,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和规模主体提单产行动。同时,整合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开展大协作、大攻关,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潘文博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要求,加快“五良”集成,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主要粮油作物中,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缩小。而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平均亩产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以大豆为例,大豆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法替代的重大战略物资。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32.7公斤,远低于巴西和美国的每亩230公斤,只有世界平均亩产的60%~70%。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李灿东表示,在保证粮食安全重要前提下,用于大豆生产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实现大豆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其中优良品种和综合技术集成配套显得很重要。

  10月初,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大豆单产提升科技增粮示范百亩田,采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大豆在实收测产中,平均亩产达到266.9公斤,创造了东北地区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

  示范田采用优良大豆品种“绥农26”,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的特点,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大豆“增产链”技术方案执行,即从秋季耕整地、星碳菌肥改土、品种优选、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化学控旺、优果多叶面肥喷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减损收获等各方面发力,为提升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上,良种良法的集成应用也有力推动了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如在玉米上,以密植技术为核心,以精准水肥管理为保障,今年新疆察布查尔县10万亩核心玉米示范种植区亩产达1358公斤,创大面积高产新纪录;在东北主产区的内蒙古科尔沁区10万亩核心玉米示范种植区亩产达1042公斤;探索应用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模式,山东省德州多县示范方实现了小麦亩产超650公斤,玉米亩产超850公斤。

  “我们今年发布了150个农业主导品种、150项主推技术和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品种及单产提升技术占40%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一大批耐密抗逆、抗倒伏、易机收的主导品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机收减损的主推技术进入田间地头,将以科技之力不断释放粮食增产潜力。

  在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各地充分的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等技术力量作用,下沉一线开展指导,确保技术到人、良法到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合理密植岗位专家明博团队围绕玉米单产提升,在东北、西北及黄淮海等主要产区组织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培养和训练与现场观摩374场,明显提高了实施区的技术到位率;以吴存祥、孙石、徐彩龙等为代表的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在大豆生长时节密切关注一线生产动态,针对夏季黄淮海地区大田渍涝、东北地区秋粮生育前期低温冷凉等生产问题下沉一线,提出针对性抗渍涝、田管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盛丰家庭农场里,田野间的大豆迎来收获。农场负责人谢文财对今年的收成颇有信心:“有专业技术人员教我科学种植,我的大豆长得又壮又多,心里有底了,收入也跟着涨了!”

  原来,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阿荣旗建立了“产业专家+产业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户”的运行机制。今年,全旗共遴选出34名技术人员作为大豆产业技术指导员,实行包乡镇、包片负责制,对科技示范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展开农技指导服务。通过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试验示范,阿荣旗遴选出了适宜本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与技术模式,辐射全旗大豆生产优质绿色高效发展,带动全旗大豆单产提升4%以上。

  此外,农技推广部门也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力争做到实时服务农户。今年以来,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记载与“秋粮生产”有关问题已达近4000条,有效回复2.4万次,为农户提供在线技术问答、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服务71亿次,开展专题直播300多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倾力打造“农友圈”平台,组织协调科技专家、乡土专家等组建小分队开展“组团式”服务,快速响应、精准施策,一同推动技术“到田入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见习记者王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涨的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变成全球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公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RECOMMENDED NEWS

推荐新闻